赶集的故事

发表时间:2016/10/29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1524  

赶集的故事

  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却对"赶集"情有独钟。那年那月赶集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,历历在目,挥之不去。

  七十年代随父母插队到了内蒙古乡村。当地的阴历逢五逢十是集日,集市在公社所在地的街里。赶集,是我期盼的日子。因为赶集,除了逛集之外,还能顺便去供销社买些我爱吃的辣酱啦饼干啦,再去公社小百货瞧瞧女孩子喜欢的东东和喜欢的布料。大集上人山人海,一个个摊位,沿路两侧排开,足有二里地长。叫卖声、说笑声、吵闹声不绝于耳,煞是热闹。粮食、烧柴、农具、肉蛋禽、应有尽有。还有黄瓜、西红柿、茄子、辣椒、杏、李子、梨、沙果等等各种时令果蔬。当地人对杏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几乎家家都种杏树,每到成熟季节,红、黄、青、绿各色品种的杏便布满了集市的各个角落,差不多占据了整个集市的"半壁江山".最忘不了的是那大个头的银白杏,现在想起,还忍不住咽口水呢!

  俺在营子里有一个玩伴,小名叫珠子,是一个年龄和俺相仿漂亮开朗的小姑娘。每次赶集俺俩总会相约结伴而行, 离集市三里地路程, 要穿过一片杨树林,一路上俺俩总是有唠不完的嗑说不完的话。

  俩人赶集的任务可不一样,她挎着或是一筐鸡蛋或是一筐时令蔬菜到集市去卖,然后再换购一些针头线脑的日用杂品。俺可是纯粹逛大集购物。

  记得那天俺购得满满一书包的瓜果和猪肉,高兴地找珠子一起回家,远远望见她噘个大嘴,守着一筐没有卖出的鸡蛋愣神呢!原来集市一枚鸡蛋卖价五分钱,那天她筐里的鸡蛋又大又新鲜,她娘让卖六分钱,眼看到了晌午却一个也没卖出去。俺一把拽过鸡蛋筐,告诉珠子:这些鸡蛋俺都要啦!三十枚鸡蛋给你两块钱!珠子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,不好意思地说:一块八就行。

  赶集回来的路上,俺心里一直都在敲着小鼓,回家咋跟俺老妈交代呀?况且家里还养了几只下蛋的鸡。咋交代?就得编呗!一进屋,俺就大声喊:今天可买着便宜的大鸡蛋啦!一块五买了一大筐。从不撒谎的俺,没说完就弄了个大红脸,好在大家都没在意。那隐瞒的三毛钱可是用俺自己的零用钱补的呀!那可是要攒些日子呢!

  打那以后,珠子经常来俺家,又是帮俺推碾子箩面,又是教俺蒸切糕撒散状烙烙糕。俩人相处得如亲姐妹。俺也总盼望着和珠子一起去赶集的日子,盼望着在赶集的路上听她讲营子里那些有趣的事情。

  时光真快,这些赶集的往事一晃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。俺想念珠子,真想再同他一起去赶一次集。

  赶集的故事

  王友明

  1984年初春的一天早晨,牛毛细雨淅淅沥沥地落着,我和年近花甲的父亲草草吃了几口饭,披着一块塑料布就要冒雨去赶集买牛。

  "下着个雨,集上兴许没人,我看就甭去了。"母亲劝阻说。

  "不去可不行!眼看到了犁地的时节了,这牛还没买到手,今天说啥也得牵一头回来。"父亲解释道。

  母亲一想也是,一年之季在于春,在这节骨眼上没牛哪成啊!于是,催促父亲和我:"那就快去吧,路上小心点,早去早回。"

  我和父亲随口答应着迈出了家门。

  路边电线上挂着一连串圆圆的透明的水珠,不时无声地滴落在湿润的沃土上。我和父亲踏着数不清的脚印,丈量着2.5公里的乡间小路……

  俗话说:"菜市早,牛市迟。"父亲看着牛市无人,便拉我坐在旁边的房檐下。

  "老哥,您来这么早,是等着买牛哇?"一位老汉凑过来。

  "是呀,您也是一样吧?"父亲笑着问。

  "这不,中央刚刚发出《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》的"一号文件",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,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,大伙像吃了定心丸似的,踏实了,都一心饲养头牲口,大忙季节好使活啊!"老汉兴奋地说。

  "可不是嘛!如今政策好,咱这庄稼户都抖起来了。就说我家吧,兴‘大锅饭’那阵子,家里穷得丁当响,这会儿粮食堆满缸,钱也花不完。那些年轻人争着抢着买拖拉机,咱这把年纪的人使唤不了那玩艺,还是买头牛使得稳当。不瞒您说,我家喂着一头小驴,再添头牛就够一犋啦!"父亲露出自豪的神情。

  "要说这几年真比那阵子强多了,也算咱这老家伙有福气,赶上了好时候,咱可得多活几年啊……"老汉说得眉飞色舞。

  当做午饭的炊烟缭绕在屋顶的时候,哞……,一声牛叫,打断了两位老人的谈话。我站起身,看见东南西北四条路上,牵牛的人群好似潮水一般,往牛市里涌来,眨眼工夫,牛市里沸腾起来。什么黑牛、黄牛、白花牛……整个牛市究竟有多少头牛,谁也数落不清。蒙蒙细雨之中,波动着的人群、牛群,恰似一片片浮云,煞是好看。牛经纪一会儿掰开牛嘴瞧瞧,一会儿抓住买主的手摸摸,穿梭于人群中间,牵线搭桥,父亲不慌不忙地围着牛市转起了圈子,用他那老经验物色着中意的牛。

  "大爷,您想买牛吗?请买这一头,管保叫您老满意。"牛经纪笑容可掬地拉了一下父亲的衣袖。父亲转过身,笑着说:"好!好!叫我仔细瞅瞅。"

  父亲从牛腿到牛肚,从牛头到牛尾,看了又看,摸了又摸,活像买珍珠一般的认真。最后,父亲和经纪把手伸进衣角下摸了摸,一桩买卖成交了。

  紧靠牛市西边,有一间用碎砖油毡搭起的简易房,是牛成交后开票收税的地方。我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,只见开票员不停地写着,忙得汗水沁出了鼻尖,队伍里也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。此时,太阳好像理解人的心情似的,匆匆地钻出云层,露出鲜红的笑脸,窥探着牛市。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,才算上缴了税。

  日头偏西了。我和父亲牵着花了1000元钱买来的又高又大的黄毛母牛,踏上了归路。父亲想着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的政策,看着这头即将下地耕田的黄牛,算着年底可观的收入,一股幸福之情禁不住袭上心头。父亲忘记了赶集的疲劳,加快了步伐。

  西方的天空,渲染了一片红霞,辉映在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上,我发现父亲更加精神焕发了……

上一篇:家风故事
查看评论[0]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