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:周恩来的遗产和邓颖超的遗嘱
夫妇俩临终积蓄只有5700元
周恩来一直对魏碑书法作品情有独钟。可他一问售货员,得知《龙门二十品》每套售价是500元,十分遗憾而又恋恋不舍地将其放回原处。
陪同参观的洛阳市领导说:“总理,我们送一套给您吧!”周恩来严肃地拒绝了。
一国总理何以买不起自己心爱的一套书呢?
当时,周恩来月工资为404.80元,邓颖超月工资为342.70元,二人别无其他收入。而他们的开支很多,包括:伙食费、党费、房租费、水电费、报刊订阅费、生活用品费以及补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特别支出与捐赠费。
周恩来平时要接济亲属。弟弟周恩寿共有6个子女,均在普通的工作岗位,工资收入都比较低,最多时,周恩来每月补助弟弟家生活费多达200元。嫡堂侄周尔辉的孩子要去美国留学,但是学费困难,邓颖超支援了5000元钱。
周恩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常常接济,西花厅的服务员霍英华要上速成中学,周恩来拿出150元,派人到旧货市场上买了一辆自行车,以便她节省每天上学的公交车票。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遇难飞行员钟步云的女儿结婚时,周恩来让工作人员送去300元,相当于邓颖超将近一个月的工资。
据周恩来贴身卫士高振普回忆,从1958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的18年间,周恩来夫妻两人的工资收入161,442元,用于补助亲属36,645.51元,补助身边工作人员10,218.67元,用节余的钱先后三次交党费共1.4万元。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,两人的全部积蓄只有5709.8元,遵照周恩来生前遗嘱,全部交了党费。
周恩来、邓颖超没有子女,对亲属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十分疼爱,视如己出,同时要求极严。
周恩来的侄儿周荣庆,在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制度时,就从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。总理说:“布衣暖,菜根香,读书滋味长”。周荣庆牢记伯伯的嘱托,在农村积极劳动,后来当了拖拉机手,还在农村成了家。
周恩来的另一个侄儿在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留校当教师,其爱人在淮安县工作,组织上计划将女方调到北京。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,亲自做两人的工作,动员他们体谅国家困难,回家乡淮安工作。直到周恩来逝世时,他们还在淮安中学当老师。
“文革”期间,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从内蒙古插队的地方参军入伍,尽管她是自己报名,经过体检、政审等正常手续参军的,但是为了抵制当时很多高干子女为逃避上山下乡、走后门参军的不正之风,总理还是让已穿上军装来到北京的周秉建回到知青点,并要求她在那里扎根。
总理弥留之际交代的最后几件事
一是国宝交故宫。周恩来临终交代邓颖超,将六伯父原来收藏的、自己平常喜欢观赏的那批国宝级文物,在他去世后“全部交给国家,由故宫博物院全权处理”。原来,周恩来的六伯父周贻良晚清时任过邮传部郎中(掌路政司),民国初年又曾任袁世凯大帅府的秘书、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等职务。他倾毕生积蓄收藏到了一批周代玉圭、秦代诏版、汉代钱币、宋代名家字画等数十件国宝级文物。